我院2005年3月~2010年3月,应用微波或高频电治疗上消化道息肉87例122枚,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和门诊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87例,其中男32例,女55 例,年龄24~76岁,平均52.7岁。食管息肉13例(15枚),胃息肉67例(97枚),十二指肠球部息肉7例(10枚)。<0.5cm46枚,0.6~1.5cm63枚,>1.5cm13枚。广基息肉41枚,亚蒂息肉74枚,长蒂息肉7枚。
1.2 临床表现 均因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饱胀、恶心、贫血等)或外院已确诊为息肉而来我科诊治者。
1.3 术前准备 术前全面了解患者病史情况,详细体检,常规行心电图、X光胸透、血小板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查。严格掌握适应证,对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作此项手术。术前耐心向患者及病人家属说明此种手术的优点,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取得理解和配合,同时说明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并签定知情同意书。术前空腹,检查前5min口服胃镜胶浆(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10ml。
1.4 材料与方法 使用电子胃镜(GIF—XQ240 日本Olympus公司)和微波(WNZ—1B 中国合肥机械电子工业部)及高频电治疗仪(ICC—200 德国EREB公司)。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和蒂的长短,术前决定是行微波还是行高频电治疗。对于<0.5cm的小息肉或>0.5cm的无蒂或部分亚蒂息肉可用微波凝切烧除,>0.5cm的部分亚蒂或长蒂息肉可直接行高频电套切切除,切下的组织尽量取出送病理检查。对决定行微波治疗的息肉,术前将微波治疗仪功率调至40W左右,每次治疗时间调至5~10S。用微波电缆线圆柱状探头密切接触息肉,脚控开关使之凝固,见被灼息肉处变白即可。对决定行高频电电切术者,在充分暴露息肉后,将圈套器准确套于息肉根部稍上方,由助手缓慢收紧钢丝,提拉悬空,先电凝后电切,凝切交替反复间断进行直至将息肉切下。高频电发生器输出功率在30~80W,电切在30~60W。息肉切除后充气观察2min左右看是否有活动性渗血情况,如无出血退镜。有少许渗血者,再行镜下止血治疗。较大息肉>1.0cm者留院住院观察治疗。给予抑酸剂及粘膜保护剂。
1.5 术后标本病理 增生性息肉41例、腺瘤性息肉4例、炎性息肉19例、平滑肌瘤3例。未见癌变情况。
2 结果
本组上消化道息肉87例,共切除息肉122枚。微波烧灼切除息肉54枚,高频电切除息肉68枚。被切除息肉者局部切面完全变平或基本变平,局部可见发白、凝固,均无活动性出血或渗血情况。87例中,1例术后48h出现迟发性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经行内科保守治疗痊愈。1例中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出血原因系基底血管电凝不足。无穿孔病例。术后48例接受胃镜复查,复查时间距治疗30~90d不等,平均45.5d。部分复查见原电切处有白色疤痕,未见息肉残留或复发现象。
3 讨论
————————
随着消化微创外科的发展,如今内镜下微波、射频、氩气刀、高频电凝切等技术已成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1]。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直接作用于局部生物组织使其在小范围内出现高温,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达到治疗目的;高频电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而使组织凝固坏死,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结合我科的治疗经验及文献复习,我们有以下体会:(1)术前充分准备,注重医疗安全。严格掌握镜下治疗的适应证。本组有1例系胃底粘膜下的巨大息肉,在治疗过程中并发出血,即刻中转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约2×2.5×3cm大小)。因此,有条件者术前应先行内镜下超声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侵及范围,以便选择能否行内镜下治疗,从而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2)根据息肉所在的部位、大小、形态和蒂的长短,以便选择是行微波治疗或是高频电治疗。对于小于0.5cm的息肉,如术前病理检查系良性病变,无需标本回收,可行微波或电凝治疗;对有蒂或较大息肉可行高频电切术;对于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可行镜下分次切除的方法[2];(3)被切息肉术前均应通过有经验内镜医师的判断及病检,排除癌变,以免贻误病人的治疗[3];(4)应用高频电治疗时应采用高功率短时间。因高频电发生器利用高频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来达到息肉切除、止血等治疗目的,而避免了电刺激导致的神经效应,对人体绝对安全。若通电时间延长,局部高温可向周围组织传导,导致周围组织不必要的损伤,所以宜选择高功率、短时间[4],可减少作用电极对周围组织的损伤;(5)应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履行签字手续。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大致过程、治疗原理等。对于存在恐惧心理或精神紧张者,可联合应用解痉剂、镇静剂等,得到患者的密切配合,从而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确切性;(6)重视术后处理,防止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嘱患者注意观察有无腹痛、呕血、黑便等现象。本组1例60岁女性,农民,系当地一位村医介绍,术中顺利,术后感觉良好。签字后,要求随村医回当地医院观察治疗。因患者回家后未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术后48h即出现呕血、黑便现象,再次返回医院住院观察,经保守治疗后痊愈。从医疗安全角度考虑,对较大息肉(直径大于1cm)应要求留院观察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本组病例的治疗观察及文献复习可知,发现消化道息肉后,在排除癌变的情况下,即应行镜下治疗。因其具有疗效肯定、简便、安全、高效,并发症发生率(本组出血的发生率为2.29%)低的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福星.内镜诊治消化道息肉进展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133-134.
【2】 池肇春,马素真.消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88.
【3】 曹映林,李可.经内镜射频治疗消化道疾病【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4,16(1):40.
【4】 Li CO,Zhang XR, Liu WW.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 procance rousle sions of gastric cancer [J].Chin Med J,1996,109(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