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学快讯

多学科协作 | 七旬重症患者历经32天抢救成功转出ICU

编辑: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浏览量:8



4月23日上午,皋城路重症监护室(ICU)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71岁的车祸重伤患者王某在经历32天生死博弈后,生命体征平稳,成功转入普通病房。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历程,凝聚了市四院ICU、骨科及麻醉科医疗团队的智慧与汗水,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医学力量。


3月22日夜间,王某因车祸导致严重性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全身多处损伤、左下肢开放性骨折伴活动性出血,被紧急送至医院。入院时,患者已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血压低至42/27mmHg,生命岌岌可危。急诊科团队立即启动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迅速建立多路静脉通路扩容,维持循环稳定,为后续手术赢得关键窗口期。

当晚,皋城路院区骨科王颖逊团队实施左下肢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术中患者因失血过多,血红蛋白一度跌至45g/L,麻醉风险极高。团队果断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精准输注红细胞1.5U、血浆300ml,历时2小时完成手术。然而,术后患者血压再度骤降至67/37mmHg,且因呼吸衰竭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随即转入ICU。


image.png

转入ICU后,何传周医护团队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肺挫伤致ARDS接踵而至。团队连夜追加输注红细胞3U、血浆150ml及冷沉淀12U,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期间动态复查血气及CT,患者无法脱机,行气管切开术,经过20多天诊治,患者平稳,行二期手术。期间护理团队实施24小时特级护理,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力性损伤,同步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控,为了预防术后出现胃瘫,营养无法精准摄入,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计划,护士团队优先盲插置入空肠营养管,成功帮助患者度过营养关,从鼻饲流质→流质→半流质→普食。 针对患者难题,我科启动三级院部护理查房机制。目前,患者已转入骨科普通病房,后续将接受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是医生护士们不放弃每一个细节,创造了奇迹!”家属含泪致谢道。


这场生命接力中,ICU团队以"精准滴定式"管理把控治疗节奏,骨科团队凭借创伤救治经验筑牢手术防线,麻醉科团队则以"黄金1小时"响应奠定抢救基石。皋城路院区多学科协作模式,再次印证了现代医学"集团作战"的非凡价值。正如何传周主任所言:"每一例重症患者的康复,都是技术、协作与信念的共同胜利。"(任俊、何传周)



END

校对:续丹丹  责编:鲍春晓  审签:凡  武





;

皋城路院区:六安市皋城西路134号

汉王路院区:六安市金安经济开发区和平南路与汉王路交叉口

Copyrights 2015-2020 版权所有: 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联系电话:0564-3212582

传真:0564-3212582

备案号:皖ICP备12019956号-2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