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四院本部肾脏内科联手麻醉科,成功为一名出现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施行了B超引导下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术。这次手术填补了我院肾内科介入治疗的空白,更为类似的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患者葛某某,老年,男性,尿毒症患者,一般情况差,合并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等多种严重疾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发现动静脉内瘘吻合口上端两处狭窄,导致透析中血流量不足,无法满足日常透析流量需求。
为有效打通“生命线”,肾内科手术团队利用B超精准定位两处狭窄位置,为葛先生于臂丛麻醉下行B超引导下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术,成功解决狭窄问题。术后动静脉内瘘血管充盈,透析中血流量佳,满足透析需求。
肾内介入新技术的开展,为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方面提供了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将持续推广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血液透析时的反复穿刺、不适当的持续压迫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等因素,使动静脉内瘘长期处在损伤、修复、再损伤的循环中,容易发生血管内膜增生及血栓形成,增加了发生内瘘狭窄甚至闭塞的风险,影响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内瘘狭窄、闭塞后,进行手术切除修复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方式,通过切除血管病变部位,重建血管通路,进而为血液透析创造有利条件。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足,包括: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需要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过渡;手术创伤较高,出血量、感染风险较高;术后修复中血管内膜增生,再狭窄发生率高;消耗血管资源,丧失再手术机会等等。
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因其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治疗血管通路狭窄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的介入治疗。PTA技术不仅能扩张狭窄病变去除血栓,还可以将闭塞的病变重新开通,降低了再次手术的风险。其优势在于:术后即可使用,无需透析导管过渡;手术创面小,出血量少;简单、有效、安全且可反复进行;最重要的是节省及保护了患者的血管资源,确保透析的顺利进行。(肾内科 赵曦)
校对:续丹丹 责编:鲍春晓 审签:凡 武